2014-12-15 09:35| 查看: 34137| 评论: 0|原作者: 刘禹舒|来自: LOXPO
![]() 做完“不是首发的首发”的开箱和佩戴篇之后,紧锣密鼓的开始我们的评测简报下篇章: 奇葩的创新狂魔------达音科Alpha 1 评测简报(下)------细节与体验 ![]() 都说今年HIFI圈内风起云涌,各类产品群芳争艳,层出不穷,百花缭乱,应接不暇。 这边国砖一改统一砖形,势要亮瞎各犬类之碳合金眼球,并赋予了日常事物新的生命力,比如会播放音乐的煤气灶,会播放音乐的滚筒洗衣机,打火机,微波炉,香水瓶,盾牌,外星飞船......等等 另一边,低价产品打得不可开交,一众国货开始了组团撕逼大战,更是在年底上演了“天天猥琐,翠花小米”的轮番战役,精彩不断,好戏连台...... 这头,国际品牌暗流涌动,厚积薄发,老铁,大法,jvc等连发成山的新品,就连深海也耐不住寂寞,眼馋逼侧占领的“围脖”饰品市场,强化木馒头系列,以期许“馒头”能够彻底反击并占领人们的胸前...... 另一头,良心厂商潜心研究创新。比如Lyra6等一众... 达音科maybe也是其中一员... “童鞋,你听说过安利吗?” 啊不是。 “童鞋,你想象过将圈铁放到平头里吗?” “那应该会很痛吧?” “滚!” 今年,达音科携新品-------------Alpha 1 登场。 没错,这就是将圈铁做进平头的奇葩。 创新引领着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圈铁这一被世人看好,充满着潜力和无限可能的方向。 这次,达音科决定任性一回,另辟蹊径,眼光放在了逐渐被冷落的平头上 于是,这次.....是拯救了平头?还是发展了圈铁?还是只是个玩笑? 我们一起来看看... ---------------细节&做工论------------------ ![]() ![]() ![]() 回顾了下箱子的情况,谈不上多高大上,反倒是一如既往的平淡(在见到真容以前),也反倒有一种在开飞利浦S2箱子的即视感。 -腔体- ![]() ![]() ![]() ![]() 呃,好吧。 你已经感受到了奇葩的气息扑面而来了,恩,闻到了吗? 从图片可以看到A1的正面观,侧面观等。 可以看出材质上使用了三层结构,塑料夹着一圈金属,耳柄处有出气孔。 当然最奇葩的还是正面。 我们来看下特写 ![]() 在常规平头塞前面凸起了一根雄伟的棒状物,前面还充血泛红了。(动铁滤网) 同时,腔体的正面是两个成一定角度的同心圆。细看便可以发现,起初还以为是做工问题导致的缝隙,后来发现是设计上的故意 边缘突起,便于固定耳套。 为了方便各位理解这个特殊的圈铁平头的结构。 我去找来了官方的示意图,你们感受下。 ![]() ![]() 解释来说----------便是在腔体动圈的前面中心,平行且微成一定角度对准耳道放置一块动铁单元,并使之配合动圈发声。 通过了解我们也知道了,A1并没有做特别的分频处理,而是让这块动铁“辅助”动圈单元,进行一定的配合。 具体怎么样呢,还得看听感。 ![]() -线材- ![]() 连接 ![]() 分线处理。 有防拉拽和LOGO,也有滑动束线器 顺便说下这个LOGO的上漆,貌似容易划掉 ![]() 插头....还有套在插头前用于最后绕线以后起束线作用的硅胶绑带。 个人很稀饭这个设计,倒也不是说每回都能用上,起码商家上心... 实物细节就介绍到这里,接下来谈谈声音的细节...... ---------------听感&素质论-------------- ![]() 在写听感之前,我想说说,在没有收取任何厂商甚至第三方的利益的基础上,能做到独立,第三方和不完全意义上的客观。 恩,准备要听A1了,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呢。虽然有a83,dn2k,但是听这圈铁平头,还是头一回,想想还有点儿小激动。 但是一戴上,当即便泼了我狗脸的冷水(温馨提示:本人所在地区现温度零下30摄氏度) 恩,佩戴如有人要看,我就再po一遍。 ![]() (还是那句话,不要吐槽LZ本人,谢谢合作。) 为什么是冷水呢? 其实写A1之前我也很纠结,到底要不要真实客观的描述我的感受,因为....... 就像发开箱的时候,底下有人问我: “能不能说下听感如何?” 我回答: “还没煲开,目前的感觉是---------`像云像雾又像屎`”。 没错,这就是A1给我的第一感觉----------假,大,空,衔接很有问题,刺耳,单薄,没感情,频响缺陷,低频残等等...... 我甚至开始怀疑人生。 ![]() 没错,我一如既往的给了这种感觉一个合乎情理而又堂而皇之的理由:没煲开! 于是我开始了日复一日的Running。 ![]() 直到今天,十几天过去了,我认为作为衡量一个塞子的时间已然足够了,并不是每个塞子都要1000H才能入耳(exk和jvc躺枪) 于是写写这个时候的听感才比较有公平性和公正性。 “他...还是一坨屎吗?” “恩,还是一坨屎,只不过.....好吃了一点。” 没错,这次我们不按常理出牌,先说缺点。特殊产品特殊对待。 ![]() -听感反馈- ![]() 三频分布大概的比例是这样的: 高频:3.5 中频:4.5 低频:2 这是一个符合平头结构背景的听感输出。 这是一款相对均衡的产品,这不是一句百试百灵的套话,绝对不是,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中频是主导,是人耳最易捕捉感知也是大多数声音所落在的频段,同时平头决定了他低频一定不会太主导,在这同时保留了不错的高频亮度,解析和延伸。在这么个比例下,说三频均衡是很合乎情理的。 对,刚才说到高频解析,亮度和延伸都不错。同时这种作用和感知也包含了一部分中频高段。 很容易想到这样一种中高频,甚至是有些刺耳的声音,是拜这颗动铁所赐。 ![]() 有人好奇这个红色的滤网,这里说下。 市面上动铁耳机大部分选用的都是knowles出品的阻尼滤网。它是一种标准品,在耳机中应用的主要有六种颜色,类似于电阻一样分别代表6种不同的阻值,不同的阻值代表了对声音不同的影响。 ![]() 不同颜色不同阻值的滤网对声音的影响 在导管的相同位置替换六种不同的阻尼滤网,分别测试频响图如下 ![]() 图中7条曲线由上至下分别代表无滤网、白色滤网、棕色滤网、绿色滤网、红色滤网、橙色滤网、黄色滤网。可以看到不同阻值的滤网对声音的影响非常大。 ①.滤网对400Hz以下声音衰减效果很小。 ②.滤网对400Hz至10KHz内声音影响很大。阻值越大衰减效果越明显。 ③.滤网对10KHz以上声音有一定衰减效果,不过效果较小。 这里也可以看出滤网的作用主要在抑制中高频,所以有变相提升低频的作用。 我们可以看到,达音科这次在A1身上安放的红色滤网,是在一个相对中性均衡的存在,是比较保守的做法。 但是根据听感反馈,实际上还可以再压暗一点这颗动铁的中频,但是我认为主要问题不出在滤网阻尼上。而是腔体设计。 首先,和我一同想象一下,那一对入耳耳机(最好是小尺寸动铁)塞入耳道,然后缓慢拖出来,使之达到可以固定而又不填满和深入耳道的状态。这个时候声音如何? 没错,感觉低频缺失,连同中频低段一同确实,中高频刺耳,人声单薄,没有感情,假,空..... 这就是A1第一耳给你的感受,就是在设计上,让这颗动铁无法深入耳道,并且无法填满耳道达到声波充分传播和振动造成听感上的缺失感和落空感..... 这在煲鸡以后有一定的改善,原因之一便是动铁中高频的衰减,但是治标不治本,况且动铁本身煲鸡作用甚微。 另一个方面便是这片动圈单元。我们来说说。 ![]() 这片动圈,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主要用处------作为主发声单元提供声底和低频补足。 至于素质,我倾向于一般化。 不负责的开个玩笑:“试着将单元按紧使之更贴近耳道,发现中低频其实有一定的浑浊,中频的解析也不怎么样,瞬态表现和中高频的解析更多的靠这颗动铁单元。”当然,这样其实是对这片动圈的不公平,真实的素质应该在两者之间。 ![]() 之前我们说了,这个动铁单元并没有完全发挥出实力,并且同时造成了人声空薄等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便是衔接。 恩,老生常谈,衔接,还是衔接..... 作为一个如此创新的设计,素质一般的动圈,低频不足,同时平头特殊的结构,加上问题最大的动铁单元,造成了中频脱离低频的“错觉”,为什么是“错觉”呢。 第一:这种层次感和分离感,一部分并不是衔接问题造成的而是调音和平头结构造成的听感,实际问题应该是动圈低频的表达不全和质量较弱和中频突出单薄,同时中频低段缺失造成的。自然音色上也有一定的区别。 第二:这是一种可以看做达音科的调音理念吧。就像我在做a83评测的时候说的那样: “首先,83是一款偏圈味的塞子,同是圈铁的dn2k则是偏铁味的塞子。83那颗动圈单元要做大大声场,很容易,而且可以往动圈方向靠,主打古典。 而dn2k声场畸形,假大空,和背景分离,低频弱,偏铁味,提高了通透度,想学k3k3。人声突出造成的结果,很大一部分都会出现声场的问题,比如一众女毒,还有535等,根本就没有了声场,那么像ie7那样做一个短距离的纵深声场,或者像dn2k这样”做假“。 但是,dn2k“做假”很简单,他有一颗动圈负责低频和声场基础,然后可以扩大声场又要做好和动铁的衔接那不就低频散,瞬动态都一般了么,所以他很聪明的把低频的量减少,同时可以去追求人声,流行,听感,通透,铁味。 这就是为什么说83的硬素质上绝对领先于dn2k,但是听感上却不如的原因之一。 但是,听感本身就是一个绝对主观的东西,当然它存在一定的共性。” A1在调音的时候大体上也有这种感觉。 ![]() 但是,在有相同调音风格的框架下,因为单元,结构等的不同,还有调音的一些细节的不同,造成出来的结果就是--------------A1的人声不好听,低频氛围不好,略空薄刺。 使得他的适应面相对窄了不少。更多局限在了小编制这个方向。 于是,该是时候说说A1优点了。 ![]() 声场。 没错,是声场。纵深和横向都有不错的水平。场感也不错,结像略怪,这和两个单元的配合有关。低频成面状,中高频时而如单薄的玻璃片,时而如锋利的刀刃......实感欠些... 解析。 没错,是解析。解析维持在了千元出头的水平,细节足够。 瞬态。 没错,是瞬态。在这颗动铁“比较好发挥的频段”上表现出了应有的水平,毫不拖泥带水。至于那颗动圈,首先瞬态也不会很差,其次其量小,不易察觉。 其余的延伸,分离度,中高频的结像都还是很不错的。 ![]() --------------搭配&驱动性------------- ![]() 这里补上一个官方的参数 ![]() 可以看出,A1是相当好驱动的,只不过因为平头,需要更大的音量。 ![]() ![]() 在各家的搭配中。 推力是基本不用考虑的因素。 更多的是考虑怎么对衔接和调音进行补足。 所以ak100在中频人声和流行氛围上能给予一定的帮助。 DX90能在低频补足,同时声场和信息量上助长A1。 ipc只能说一般。 x5和d100下的A1耐听度更是直线下降。 c4和A1搭配,稍微比X5好点。 zune,pha2等暂时没试..... ![]() ----------------再谈佩戴------------------ 相比声音的略奇葩,A1的造型设计和佩戴才是真正的奇葩。(你们要看第三次佩戴图么,不介意我再放上来一次) ![]() 默认是大号鲨鱼鳍。腔体本身就略大,加上鲨鱼鳍,第一几乎填充满了我的耳廓,戴久了,还是挺疼的。 第二,相比普通平头,A1使用大号的鲨鱼鳍的同时,腔体的位置也要上移一点,这一点可能很多人没注意过,这在声场等上会有一定的影响。 第三,这是最重要的,还记得我开篇的时候说的那个“也许是没煲开的”问题么? 我说的煲开是其中一个因素,当然煲开以后,确实动铁相对耐听一点了,动圈素质打开了。 但是更多的因为佩戴。在我看到这个造型和设计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有不好的预感了。 我想起了“天龙的c300”。那货可是出了名的一个套一个声音,佩戴方式对声音的影响可见一斑。 恩,虽然c300我已经给朋友了。 我在配件里找到了神器----------空心棉! 随即换上A1(磨叽一下A1换套是要熟悉过程的,起初会觉得苦手),放入耳道。 What the f.....这改善不是一星半点啊。低频上来了,中频下去了,解析基本维持同水平略下降,耐听度直线上升,现在可以谈得上“动态”这东西了。[doge]。 第一,离耳道更近了。 第二,更充填耳内空间了。 第三,削弱了动铁刺耳的频段 甚至衔接都已经有一个模糊的“连接点” 所以我建议--------换上空心棉(起码前期和对于对低频不能放弃的人,我是墙裂建议这么做的) 我甚至怀疑,这才是A1的完全体。 当然,小小套子,是无法扭转本身的素质和调音的,原谅我的夸大... ![]() ------------------总结-------------------- 达音科,在圈铁之路上迈出了颇为大胆的一步,创新的结构和腔体设计。 创新永远伴随着风险和机遇,还有一路的质疑和坎坷。 不可否认,A1的调音完成度不够理想,设计也可再优化。 但是这一方向是很值得探究和走下去的,虽然我本人对动铁外置这一做法并不是很看好。 借用一句歌词: “路从来都系难行 / 但系无论几难都好 / 我一定会系度陪你 / 你嚟到呢个世界 / 系一个安排 / 你会俾你想像中更加伟大 ” ![]() ---------------来自 Traver Lewise 流 的器材世界 ----------------------后话---------------------- 又是一个凌晨三点。 你好,这是“不是首发的首发”的Alpha 1 评测简报。 我是刘禹舒,也是贴吧炮淫长,更是微博Traver Lewise流。 马上期末了,外面下着雪。 一切都如此悲凉,但是戴上A1,我会由衷的开始微笑。 这不是一种“耻笑”... --------------最后,由衷感谢乐享派活动的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