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24 10:01| 查看: 664942| 评论: 0|原作者: yzymanayzy|来自: LOXPO
如果你要问我对14年底哪件索尼新品最感兴趣,我不会说Z5,不会说Z7,也不会说PHA3(虽然都有了)——唯独对这件最具创新意识的产品MDR-1ADAC,让我抑制不住激动。 并非为它的音质,而是为其革新的设计思路而感动振奋不已——它以本季Hi-res主力耳机MDR-1A为底,自带DAC和放大器,让手机彻底变成转盘(储存音乐文件和控制播放前进后退),手机自身音质再差也丝毫不影响最终的听感。如果这耳机自带的DAC在素质上不太坑的话,加上1A原本就足够好的声底和外观,简直就是一“布教神器”啊!我会告诉你,我带到办公室以后,已经有同事快忍不住烧一把的欲望了吗?这种一大波同志即将环绕在身边的快感,你可能体会到? 过去我需要用单独的前端(ZX1),或单独的解码耳放(PHA2+PHA3)接他们的手机,再加我手上的各色耳机来诱惑同事们。但他们都不为所动。这些组合尽管声音不错,但对非烧友来说实在太费劲了,他们只想带手机和耳机就够了。但这次不同,因为实在是方便,无非以前耳机插3.5现在插USB。 本次笔者拿到的是银棕款。还有另一种红黑配色,也是相当亮骚。大家可以参阅另一坛友的强帖一睹芳容:http://bbs.imp3.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202393&highlight=1ADAC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官网图片里的这个! (官方介绍链接:http://www.sonystyle.com.cn/products/headphone/mdr_1adac.htm)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2个POS-CAP和7个OS-CON! 还记得这是什么吗?对了,就是ZX1屁股里的!但那里只有四个!而这边却丧心病狂的出现了7个!?? 但请注意声音这东西,并不是越堆料越好。堆料只是好声音的基础,好声需要堆料,堆料不一定好声。 详细的听感评测我们后文再谈,如果迫不急待,可以只阅读黑体字看结论!斜体字表示扩展阅读,读读更健康,略过也无妨。 说说1ADAC这种形态的高明之处吧: 1. 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模拟信号传输的距离。 新鲜火热刚出炉的数字放大和数模转换完毕的信号经过几cm的距离的就到达线圈,这样就完全没有操心线材的必要了——比最好的线材更加能保持DAC和AMP的原汁原味。 模拟信号对线材的物理特性所造成的不同频率的频率衰减是十分敏感的。即使线材质量非常好,对各频率的阻抗都足够的小,在长度达到1米以上时还是会有10db+的衰减。所以我们才说模拟线对耳机可以起到“调音”作用,或者对系统的最终素质产生影响。 而数字信号天生的抗干扰性能和异步USB音频传输界面对解码时钟的稳定性的保持,使得1ADAC得到的数字信号也是与音频源数据高度一致(非ASIO驱动下也仅经过一次机内DSP)。 再简单说说USB线影响音质的问题。我不够也不是权威,所以我无法告诉你:这是个玄学命题还是科学命题。以我个人的理解来说说看吧: 数字音频信号由于时钟关系对同步传输无疑是有影响的:发送端的时钟抖动、传输过程中微小的延迟、任何的丢包、接收端电压的不稳都会使纠正Jetter成为影响相位的重要因素。所以同步系统中,数字信号线的品质无疑非常重要。 而异步传输中,只要线材质量能够稳定满足高码率的传输即对音频质量是无影响的。除非线材的质量太差使得传输速率达不到缓存中数据消耗的量,产生断流。或者干扰屏蔽太差,产生大量丢包和误码需要纠错,影响缓存池的填充。或者延时太高,跟不上缓存数据消耗。Jitter也是异步系统中一个影响要素,但是在异步系统中,由于DAC端的时钟是独立于发送端的,所以Jitter的振幅受发送端影响远小于同步系统,可以比较容易的被排除掉。只要在接收端的缓存池中数据被消耗完之前将Jetter纠正即可——但这也取决于各种异步解决方案的考虑周全度。 打个比方吧,同步系统就好比放录像带,转速不均都会导致图像的变化与录像带中的原始数据不符。异步系统就像在线看视频,只要你的带宽够,视频网站出口带宽够,你的磁盘缓存空间够,那么在你的播放进度追上缓冲(存)条,你都不会卡顿;一旦你家网络的传输/视频网站的服务器出口速度出现问题,你的播放进度追上了缓冲条,你就会出现卡顿。所以异步系统影响音质的要素出现的原因一般是: 硬盘读写占用率高(或消费级机械硬盘的内圈突发速率不足等等因素),音频数据读到内存再转送出去的时候出现瓶颈——比如你用PC接PHA3播放Hi-res,这时候你开个磁盘清理或其他的磁盘读写多的程序,你听到的声音就会断断续续(所以PC端的Hi-res player预先把整首歌曲载入PC内存的功能就能完美避免这个问题); 你的USB线质量很差,稳定传输速率比音频码率高不了多少——比如笔者有次用一根华为手机USB线接PHA3播放Hi-res,会出现几秒一次的杂音,因为缓存被消耗光在等待新的数据传入;不同的异步解决方案所使用的芯片、时钟、缓存在接收端也会产生影响,在这就不多说了。 USB线的问题争论不休,我的个人观点先简单写到这儿吧。可能我的理解也存在很多误区,毕竟我所工作的领域主要涉及网络协议,对数字音频协议及工作原理也是半查半猜。期待达人来纠正我的胡言乱语~ 总之,我个人暂且认为,1ADAC自带的这几根数据线都是在数字传输的瓶颈之上的,不会影响音质。所以理论上,1ADAC的系统会比用更高端一点的DAC放大系统+普通线材出来的素质更好。 2. 节省了体积、重量和成本。 是不是觉得这么强的音质却这么便宜和轻巧有那么点不科学?但仔细想想: PHA1,2,3等解码耳放便携一体机有相当一部分的重量在金属外壳上; 工业设计也需要不少成本。而1ADAC的DAC放大电池这些东西都跟1A共用了外壳,相对1A来说,壳体的材料使用量并没有增加多少,所以传统解码放大一体机所需要的外壳占用的成本、重量和体积这些都被大大节省了。 按键和功能设计介绍 1. 每次听都需要打开和关闭的开关。比起直插耳机多了一件事要做 2. 需要在耳机上调节音量,这或许算是个不便之处?但是手机放口袋里不想拿出来时,要调节音量就会感到方便了呢。 3. 续航和发热 续航与官方标称相当。8小时左右。而且更让人放心的是,开着开关忘记关时的待机耗电相当小,比起PHA2和PHA3光开着不放歌都只能达到标称续航来说,1ADAC待机可以放上整整一天都还亮着灯。更长的待机时间我没有测试,不清楚是不是像用同芯片的ZX1一样,充满电纯待机可达一个多月…… 发热方面——几乎感觉不到。好吧,其实标称2.5W的功耗不算大也不算小,但比PHA1发热都小是肯定的 另外在煲机的过程中发现个有趣的现象,在电脑USB供电电压稳定的时候,可以边播边充电,播着播着电就满了,简直省心!不太清楚是否与笔者的HP 840笔记本电脑USB3.0口供电电流较大有关。但好歹是解决了PHA2会播着播着没电,PHA3需要边播边额外插个2A电源适配器这样的麻烦事。尽管说明书上,依然写着“设备在播放时无法充电”…… 4. 兼容性 使用标签为Xperia的连接线时,与绝大多数的4.2以上安卓手机兼容,除了部分阉割掉安卓数字音频协议的手机(比如小米等胡乱“优化”的系统,vivo也不支持但它自身DAC够强)。苹果手机和平板仅支持IP5及更晚些的机型,使用标签为iPad/iPhone的Lightning连接线。苹果IP4以更早系列虽然理论上应该支持,但由于没有配相应的30PIN连接线,导致无法使用。笔者的同事尝试了30PIN转microUSB母口,然后用Xperia连接线来连接1ADAC,结果是不能工作! 5. 其他说明书没提到的注意点 用3.5mm听歌时,同时连接任意一个数字口到播放器,就会听到极大的哔哩哔哩声!切勿这样做! 全数字放大天生外部电磁波干扰能力强,绝不会像PHA系列那样,移动2G状态的手机放在边上时会引起滴滴滴的干扰杂音。 接电话需要取下耳机,拿起手机用机身的听筒和话筒来通话……于是来电一瞬间,简直觉得之前高涨的逼格全跌没了……希望有一天,可以像完整的外置声卡一样可放可录这样就可以接电话了,又要记得不影响回放质量。好吧想得有点多,但科技的发展是不会止步的,笔者相信会有完美解决的那天。 由于没有买1A升级线,所以我尝试过使用多年前在小凡家买的耳放用5CM高品质对录线来连接ZX1和1ADAC,以求直推时减少劣质原线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发现插不进去。1ADAC在单元端使用的插头并且标准插头…… 佩戴 当然,由于这么多装备在身,它的重量要比单纯的耳机要重上不少,达到了300g (这个重量还是比Z7的335g要轻)。相对于耳机原型1A的225g多出了75g。重量达到300g后是否影响它的佩戴呢?如果跟1A的轻若无物般的极致舒适相比,头梁已经可以感受到重量,并且耳朵和周围的脸颊也有了一些触感。不过放眼全部的便携式封闭耳机的话,1ADAC的舒适度依然可以算是上乘。由于头梁和耳罩的卸重设计非常均匀合理,1ADAC要比ZK,M50这一类监听型舒适度强太多,比起同期热门的铁家人妻MSR7也是舒适了不止一个档次。当然副作用是,由于夹头力道非常小,所以隔音相对ZK要差不少。 耳垫的形状向Z7靠拢,考虑到了耳后的凹陷。也是舒适度提升的一大关键。 冬天的保暖性能:比1A强,比ZK弱。ZK我长期持有过2年,14年9月才出手,所以不能再熟悉。 隔音: 比ZK弱不少,比1A略强或持平(有可能因为单元厚了点造成的心理作用) 看1A的左耳单元上布满所有接口,而右耳单元上是电位器。推测左边是芯片组,右侧是电池的可能性较高。 由于电路和电池的重量不太可能一致,我一直在想,左右耳的单元会不会一个轻一重导致佩戴时感觉不平衡?实际一周戴下来,基本上是平衡的,算是打消了疑虑。但左耳由于被粗壮的USB线牵引,在快速走动时会感觉到微弱的拉力。 主观听音评测 肯定有同学会问了:这只有75g重的解码放大一体机能好到哪去? 要知道砖们可是各种大块头啊。最为重要的是,加入了解码放大一体功能后,1ADAC相较1A仅贵了200元!!它声音真的只值200吗?!好吧以价论声是不对的,但让人完全消除以价论声的心理影响更加不可能。好吧,我们就来好好试试这个DAC部分到底有多少料。 但是,请记住我们前文提到的堆料!虽然堆料不一定素质就高,但一般不会差到哪里去。下面我们来浅尝辄止对比下,为什么不像之前A3和Z5的评测那样深入?因为这次是试用机不是我买的,仅仅只有10多天就还回去啦,体会不够深刻啊555555555. 开声和煲机 开声非常不理想。低频盖过中频和高频,让人觉得很闷。但也能感觉到,整个系统的解析力还是不错的。但由于实在太闷了,笔者完全无法听下去——难免有点开始怀疑200的DAC就这定位。再给它一次机会吧,插上电脑开煲,毕竟7个大电容呢,再加上1A也是个欠煲的货。 1ADAC的驱动和PHA123共用,免去了再次安装驱动的烦恼,直接用Hi-res player随机播放曲库煲起。前面说过了,无需担心煲到一半没电…… 在四天四夜的煲机过程中,几乎每天从电脑前拿起来戴上,都能感觉到变化——不知道是DAC部分的电容被煲开,还是耳机被煲开,整个系统由开声的低频量超强且闷,向高频清晰的方向的不断发展。有点不敢想,如果再多用一阵会是什么样子。 正式开始用1ADAC的时候,我没有听音乐。反而是把近几周没看的新番全给补了。妈蛋,这感觉太爽了。等车、等人……各种零碎时间,用B站跑分画质看新番,这音效简直太爽了,TV上的OP何曾这么美过!!当然,也有个缺点,就是视频中音频的码率不够足导致的细小杂音和瑕疵都听得太过明显了。 这点,说明了1ADAC并没有装备DSEE HX音质自动补足升频系统,在用网易云音乐听320KMP3时也再次确认了这一点。 刀剑神域21话16:48的火苗燃烧声,仿佛就在眼前噼呖啪啦。 天使与龙的轮舞 11话,工口的龙人与皇兄喘息和滴药PLAY,龙女侍卫尾巴缠住皇妹的PIAPIA声,音效给力到爆(搞得人有点想试试BD爱情动作片音效了)……另外原来的OP的电子乐层次这么丰富。奈奈的声音变年轻了许多。 重看UNICORN EP1: 杰刚队长脱离背包喷射而来,机体由远及近呼啸而来的压迫感简直疯!才知道UC的音效制作这么考究。 这看片效果简直比我随身携带的Z5插Z2强太多了。虽然没接PHA3+Z7那么爽,但是简单轻便不用被怀疑是恐怖分子啊!按理说ZX1+Z5看片应该有更好的音效——但ZX1放不了B站手机端的跑分画质又屏小,简直憋屈! 好吧,依依不舍的说完新番,下面开始进正题,讲讲音乐吧。 本文的听感着重在1ADAC自带的DAC的评估上,所以会大量比较3.5mm直推和数字输出得到的效果差。对MDR-1A的耳机部分感兴趣的话,请大家自行查阅刘嘉明奆奆的评测。 先引用一下我的非烧同事的听感处女作,此君长期使用iphone和PC听歌。我在拿到的耳机第一天便与他一同听。然后我煲机了四天后,再次借他听时,他写下了如下感想: 《再び!MDR-1ADAC!》 第二次试听感受。 经验分享(Experience):找一间空的房间,打开灯,对着厅堂,千万别对着墙壁。睁着眼听,千万别闭眼睛。这样才能感受到强烈的声场感。 总体感受(Summary):经过差不多一个礼拜的煲机,用脱胎换骨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纯正一耳朵,之前的闷感全无,高频解析透彻,不,应 该用通透二字。低频没有之前的过多强调了。声场结像明显,如果有机会到一个广场上听交响乐,感觉应该更加棒。 品味细节(Detail): Episode 1.泽野流交响
Album: TVアニメーション『戦国BASARA弐』音楽絵巻 弐~乱世、再び!~
Music: < 开始电子音乐绕耳,贝斯环绕的非常舒服不刺耳,钢琴的具现化的恰到好处,小提琴结像于正前靠左,竟然区分出了同样声部协奏的笛声, 中期钢琴、小提琴、中提琴的大三和弦协奏渲染听着非常舒服。二分之一处的渐进定音镲,差点以为有人在面前用架子鼓。最后的钢琴音色 竟然有甜味。 Episode 2.日系动漫 Album: HUNTER×HUNTER OST Vol.1 Music: 風のうた(TVヴァージョン) 本田美奈子 小制作电子音乐,听出Studio的效果,女生嗓音延展性很好。 Episode 3.交响乐视频
Title: OVA Mobile Suit Gundam Unicorn Vol.6 Bonus DISC - Mobile Suit Gundam UC FILM & LIVE 2012 Reader's Theater 'hand in hand' 著名的Gundam Unicorn 现场音乐会,身临其境,各声部辨识明显。特别是第二场小提琴独奏,连手指揉弦的细微声音都能够辨识。电子乐与 古典乐在这里结合的非常满意,贝斯的重音不烦躁了,惊诧的发现它跟大提琴竟然可以和谐起来。 最后应要求做了Iphone 5上的3.5跟数据线的比较 Music: 泡沫 - 邓紫棋 数据线的声音饱满,听得出工作室里的回响,歌者声线饱满,空灵;提琴,钢琴的和弦配合衬托共鸣。 3.5的表现也可圈点,手机完全推的动。人声表现还不错,但是背后的钢琴和提琴就略显干瘪,没有了明显的结像感。后期各声部高潮时的声音有点混杂。 别看此君非烧,但也是有被HD650,ZK, PHA2, ZX1熏(gou)陶(yin)过的真汉子! 补充点试用的几只手机的感受 iphone6直插3.5的感受跟我同事上文一致:直推1A听感挺不错,通透,但是解析明显低一档,声场就是一平面缺乏三维的立体感,乐器一多就Hold不住。 数字输出到1ADAC时已经相当不错了,妥妥的1ADAC正常水平,参见上文。但是注意,苹果数字音频输出仅支持到16bit 44khz,必须通过相机套件和安桥付费版才能输出Hi-res级音频 —— 其实满足音乐APP和看片已经足够,除非你买64G或128G iphone,否则并不推荐你买相机套件和安桥播放器去播放Hi-res音乐,要知道一首Hi-res的体积也相当可怕。 同理,市面上除XperiaZ2 Z3/Sumsung S5 Note4以外的其他安卓手机也仅支持16bit 44KHZ, 绕过系统支持高码输出的第三方的海听和UAP现在也还不够成熟和普及,其他的大多数播放器更是连Hi-res都没法正常的播更别提输出了。所以在通过USB播放Hi-res音乐上,索尼和三棒有着原生支持24bit 192KHZ输出的优势,Hi-res音源相对CD级音源也毫无疑问地有着相当的提升。但笔者在借用同事的S5用自带播放器播放一首《残酷な天使のテーゼ(Director's Edit Version)》 24bit 192KHZ时出现了卡顿的情况,大约每十多秒会有一次爆音,推测有可能是SD卡速度瓶颈(我的Z2用的64G Sandisk U1级SD,不清楚同事是什么卡)或音乐播放器在linux系统中优先级不够所导致的。 特别地,我也去家附近人少而安静的小卖场试了Vivo Xplay3S直推1A。但鉴于小店店员的鄙视的眼神,我仅仅试了《Unicorn》24bit 48KHZ和希望の環 (WA)24bit 96KHZ。开启HIFI模式后,感觉推力相当劲,把1A推出了比自带DAC更强的动态,高频也更加通透。但是低频明显失控,回位速度有些拖沓,这样好处是会显得堂音更强,坏处是层次和分离度受到了负面影响。同时解析很强但是给人很粗糙的感觉——这在希望之环的前奏十分明显,那在左右声道间来回穿梭的微小的悉悉索索变成了像背景噪声一般刺耳,反而不如A17那样基本听不见这个细节的处理方式。推测1A换了升级线后如果能改善X3S对1A的控制力,还是能得到跟1ADAC差不多等级的素质的。另外X3S直推1A还有个底噪的问题,虽然不大,但是跟1ADAC的纯净无噪相比是个大黑点啊……事后想想有可能这里是1A有点被推过了。毕竟1A是非常易推型的耳机,相较推力,更需要稳定的控制力。所以跟X3S的素质孰优孰劣我还没有答案,而可以肯定的是,这两首歌在听感上1ADAC都要比X3S+1A好很多。 所以,与绝大多数手机的PO(phone out)相比。1ADAC在硬素质上有着压倒性的优势,无论解析、声场、结像、动态、瞬态等等都要远远超出普通手机。与标榜HIFI的手机PO相比,1ADAC的硬素质不一定占优势,但好在不必考虑搭配和设置就已经拥有自身高适应性的良好听感和控制力。当然1ADAC的弱点也就在于,风格已经被固定在平淡无奇的杂食向听感上,根据听者的听音取向,很容易被某些风格独特的耳塞或便携耳机取代——即使作为前端的手机素质并不怎么样。 直营店内用A17和1ADAC对比 NFC弄了半天也没传成功一首歌,被手机惯坏了,所以只能用店内歌曲将就一下了……另由于时间有限,仅在店内待了三个小时,所以此段仅供参考,但大的结论应该差不了太远。为了降低线材的影响,使用了店内的1A单端升级线。 流行:爱的幸运曲奇 A17+1A 3.5mm的人声更加贴面。乐器成为氛围的陪衬,让你注意力能更多的集中在欣赏人声上。 1ADAC人声稍远,但嗓音更凝聚,与乐器分得超级远。 但是说真的这歌真的挺一般,录音混音水准也一般般啊…… 古典:卡门幻想 爵士:Take five 明显感到A17+1A相对1ADAC的动态受限,纵向声场被拉得比较平,另外空间的空气感也缩得可有可无。 1ADAC,动态提升不少,瞬态屌爆。声场纵向层次强,横向比A15有收扰。乐器余音在空间中扩散的空气感显得空间很大。1ADAC层次更佳。但背景有点脏。 仿佛是用高ISO拍摄现场,A17用高级别的降噪效果摒弃了不明显的细节(仔细听还是隐隐的还是若有若无,所以背景也没那么干净),突出了主音,听感更悦耳。而1ADAC保留了全部的细节和层次但显得有噪点。 于是可知,A17比起追求素质更注重听感,而1ADAC则相反。虽然1ADAC在听感方面确实不如1A那般充满悦耳浓郁的味道,但由于素质均衡,分离度和层次好不少,更加适合杂食,并且能满足大编制的入门需求。 1ADAC连接ZX1数字解码与ZX1的PO口进行详细对比 有些地方使用了Z5来进行比较。虽然这样对塞子不太公平,但毕竟Z5是价位高得多的,同时又难得有“脱塞感”的塞子啊! 照例先是曲目: 《金色的追忆》16bit 44KHZ 小号在前方偏右30度左右的地方,而ZX1+1A是在偏右45度处。鼓和镲片的瞬态感超强使得气势很足!但似乎动态并没有太大起伏。 《Monster Hunter 4》 16bit 44KHZ 开头零星的乐器,距离纵向远近各不相同的感觉超过任何塞子系统。开头不久从少量乐器到乐团齐奏那一段过渡非常自然宽松。舞台(Sound stage)被一定程度地抬高,右侧的大号队仿佛站在很高的地方。左侧小提琴跟听者站在相同的高度上。最后在的大鼓又仿佛沉到了心底。乐器的分离度算得上上佳,但要想在齐奏时分辨个别乐器的像依然有些吃力——而ZX1在这点上做得会好很多。 《カラフル》24bit 96KHZ 从ZX1上换过来,人声就像被踢出1米。节奏速度感很强,点到即止,丝毫不拖沓。换气的声音没有Z5那般真切啊,不过也不能太过苛求。 1:45~1:57右侧有一段距离较远的电吉他SOLO的伴奏,在1ADAC上感觉被强调了——因为鼓点和贝斯量感的削弱。镲片的泛音延伸感不够强。 《勿勿那年》16bit 44KHz 女声空灵感不错,但不够甜。吉他和拔弦的高频泛音带来的空气感很强,手指抚动的感觉也很好。换到ZX1,大提琴的低频氛围涨了好多,吉他的低频基音强了很多,镲片带动架子的晃动杂音也被解析和放大了出来(这杂音,不换线的A3和Z5根本听不到,换了线的Z5开大了声音可以听清楚,换线A3依然有些隐约)。 《Unicorn》24bit 48KHZ 镲片很远,小号稍近,小鼓队在前,大鼓队在后,每排乐器中间相隔超远。虽然乐队横向排列稍显局促,但空间感还算及格。基本上舞台乐队呈奇葩的椭圆为底面的椭圆柱体分布:左右紧,前后分隔远,高低位置明确。 [四月は君の嘘 僕と君との音楽帳] 24bit 96KHZ里的《01 ベートーベン:ピアノ・ソナタ第14番 _月光_ 第3楽章》 钢琴声非常清脆,这妥妥地动铁味解析感啊。钢琴数键齐按的重音冲击力没有换线Z5+ZX1系统那么强,但重音那个音节里声音的分解度很高。总算不忘时刻提醒着你,它有着身为大耳特有的那种从容感。 希望の環 (WA)24bit 96KHZ 这首歌的前奏部分非常考验解析力。20秒左右开始前奏部分有很小声的从左到右从右到左环绕的悉悉索索作响的电子配乐,ZX1+Z5基本听不见,ZX1+升级线Z5听得很清楚,但声音极小与主旋律动态差距巨大。而1ADAC这个声音非常明显,与主旋律音量差距小很多,仿佛生怕你漏掉了这个细节一般。ZX1+1A的组合,这个声音更明显,与主旋律的音量差还会更大一点。这就说明1ADAC的系统动态是经过了相当的压限。 仔细聆听,反复AB,还是可以感觉到ZX1的解析力强于1ADAC的DAC,ZX1并没有因为少三个OS-CON就比1ADAC少了素质。可以想象这三个多出来的OS-CON是为了提高功率储备而准备的,但过多的推力提升,又没办法兼顾素质——恐怕要想双全只能进一步牺牲便携性,这又与1ADAC的产品定位不符了。所以妥协有时也是一种必需。(这样看来,这块S-master HX根据外围搭配不同,可以玩出的花样相当多……) 自带DAC的很多余音和扩散感都没有ZX1那么显眼,但扩散的空间感是不如自带DAC的。高频延伸感不如ZX1。ZX1直推横向声场变得开阔了一点,纵向声场回撤很多,基本成了正圆形分布。ZX1的控制力也比1ADAC要好,在MH4这种大编制的音乐中丝毫不乱。奇怪的是,尽管明确的知道1ADAC推力比ZX1 PO口要大,但动态依然小于ZX1 PO。可以想象,如果用上升级线的1A+ZX1恐怕比1ADAC的素质会好更多。这方面也可体现出1A的易推性相当不错。 但是在ZX1作前端时,最明显的一个下降就是瞬态,低频的响应和收拢变慢了很多显得异常过量,但好在完全没有影响ZX1优异的层次和分离度。ZX1直推另一个下降点是气势和宽松感。按说动态不如ZX1,气势不应该有那么足才对。但是1ADAC有另一大杀手锏,那就是结像形体非常大:如果说ZX1直推1A和Z5对镲的结像是一个盘子,那么1ADAC的镲就是一脸盆!这就是强大而具有一定控制力的推力给予的benefit吧! 总结下1ADAC的总体走向 耳机自带DAC三频分布越煲越趋近平衡。如果与ZX1+1A部分插 3.5mm劣质原线(1ADAC的原线比1A原线更渣更闷……)的系统那种彻底的暖向动词打次占主导相比,1ADAC系统更加接近中性。三频没有明显的短板和突出。 低频响应很强,但是却总觉得偏冷。低频下潜不会像ZX1那样一潜到底,而是集中在凝聚层上。瞬态很强很强。比在ZX1上1A的低频瞬态快太多,快到鼓皮的振动有点敲铁皮般的单单元动铁耳机质感——这恐怕是低频量不少却显冷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低频向中频和高频自然的过渡感,却明显向我声明它是只堂堂的动圈耳机。 中频有一点索尼传统的流行音染,但应该是这批新货中染色最不明显的。主要突出了密度感和细节。人声不算近,但有点血盆大口的感觉。女声向年轻清亮方向发展;男声如果有沙哑感会异常明显。齿音若有若无,比A3多,比煲开的EXK少。 高频亮度越煲越亮。总体在量感上应该还是少于低频的,与中频持平。由于此处解析非常高,所以可以显现出一定的弦乐空气感。 超高频的延伸性没有太突出的密度感,但也够用了。值得注意的是1A的超高频延伸性能不错,但不如ZX1直推那么能持续维持纤细的空气感。曲线可能在那里是非常平整而缓慢的衰减,没有太大波动。 1ADAC那“仅加价200”的DAC和放大部分整体解析可说相当强悍,比A17强一档,也明显强于大多数的千元档国砖,与二千元以上档就不必比了。整个系统解析甚至强于Z5/A3原线+ZX1, 但明显弱于升级线Z5/A3+ZX1(该说Z5 A3原线什么好……)。但是声音的密度不那么充足,没有Z5和Z7那种无论低中高频都能推着耳膜鼓动的气流感(这个比较是不是跨级太大了)。 声场(Sound Stage)横向局促,只比ZK配PHA2稍阔一点,比A17直推1A都窄;但纵深非常夸张,是笔者听过的任何塞子系统都无法企及的深;高度感不错,有点向着Z7的模样靠拢,但始终还是矮了不少。 空间感(Sound field),音乐厅的感觉还是有的,同时四面八方的轻微空气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舞台横向排列的不足。 声场的纵深和印象强烈的空间感绝对是让你一耳朵跟手机区分最大的地方。 动态有非常明显的压限感,但气势依然强于ZX1这类高素质低推力的播放器。这主要得益于1ADAC系统极强的瞬态和形体巨大的结像感。不过这种瞬态也是前面说的低频猛却还是感觉冷的元凶,是否喜欢就要见仁见智了。 乐器分离度和层次感在与A17相当,但由于1ADAC保留了更多的细节,所以乐器的分辨度比A17要好很多。在提琴协奏时能让你一耳朵分辨出琴的数量,但在面临真正的大场面时还是会有些捉襟见肘。 这套系统的听感,似乎让我感到了一股ZK搭配D100时那种“监听的气息”——把小的细节放大,把各种高密度的声音一股脑的灌入耳中,用不错的控制力帮你把他们分离,由你自己选择听哪些东西。这样的搭配显得很杂食,但缺点是过大过于集中的信息量会令聆听者容易疲惫。 尾声 1ADAC是如此地单纯的音频产品:不必操心选择和搭配,直接用市面上90%型号的手机作转盘就可以轻易得到的一套,包涵了解码、放大、耳机在内的完整的音频系统。你完全不必考虑携带一块类似PHA123类似的额外砖头来承担解码和放大的作用。整个系统看起来就跟普通的手机+耳机并无太大区别,非常便携。整个音频系统都被紧凑地装在一个低调内敛却绝对称得上美观的耳机中。身为外观党,光是看到它,脑放都忍不住多开了两档。 即使你不开脑放,我也可以十分肯定地告诉你——如果不算手机的价格(毕竟手机人人都有),1ADAC在2000元的系统中,硬素质属于近乎无敌的存在,甚至压过绝大多数的1500前端+1500耳机(目前没想到例外),但无法压过不太坑的1500级随身解码砖(如PHA1)+1500耳机。所以将1ADAC称为入门级HIFI系统并不为过。 当然索尼的老毛病就是,永远留给你遗憾。这次1ADAC没有装备DSEE HX,再加上监听的风格,令有损音源的缺陷过于放大。虽然我明白DSEE HX会使续航打上7折,但我更在乎跟手机搭配时,有损的音源的使用率给我带来的不悦。于是,我只能寄望于下一次的进化了。 好东西就难免会被跟风——截止发稿,飞利浦也火速发布了一款同类产品。可以想象未来同类产品会越来越多,声音的风格也会越来越多样。如果你想要这样易于搭建的系统,却又不喜欢1ADAC的声音风格,也不会感到无奈了。这也正表明索尼音频部门在被边缘化的今天,依然保持着那份昔日巨的骄傲——他对自己开创的新形态音频产品总是持开放态度,就如同3.5mm标准、悬挂式开放单元、斜置->垂直放置动圈单元、……等至今受用的索尼创造一样。宽容地直面竞争,壮大一个市场,让消费者永远从革新中获得更多的快乐。 这种全新的玩法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在欣赏音乐本身上,而非花大把的时间和金钱在系统的搭配的弯路上不断寻觅。同时也在音频解决方案上,给予手机制造商们一个新的出路——不必再刻意追求把自己不擅长的HIFI集成到手机,只要让手机支持数字输出24bit 192KHZ就可以了。不知未来会不会有手机厂商想到捆绑销售这类入门HIFI级解放耳放的耳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