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流耳塞由平头进化成入耳的时候,我们牺牲了一些声场体验获得了更好的低频体验。而如今,随着科技进步出现了能够让低频表现进一步提升的新型材质动圈,即便在开放的环境下依然能够带来高质量的低频,于是开放式动圈入耳耳塞这种新的形态成为了可能。它既保留了入耳式耳塞优秀音色表现,又带来了平头塞般的声场表现。森韵黑洞就是这样一副耳塞。 森韵黑洞在开放式动圈入耳耳塞这条路上不仅冲的靠前,而且很“放得开”。当一些谨慎的厂家还在慢慢尝试在外壳上开一些小孔的时候,采用了金属材质的森韵黑洞在外壳上几乎开满了大大小小的“黑洞”。 透过外壳上的黑洞可以隐约看到内部的动圈单元。 森韵黑洞采用了单动圈的设计,从它控制的比较好的体积来看动圈单元的尺寸并不大。金属的外壳在挖洞时挖走了一些金属,让它的重量也不像一个小铁坨,佩戴起来很舒服。但冬天的时候依然会觉得有点冰耳朵。 不像大部分金属耳机,森韵黑洞采用了定制公模耳机的造型设计以更好的贴合耳廓。把金属打磨成这种不规则曲面想必是花了很大的代价。左右耳提示符、产品型号等信息都是刻印上去的,做工看上去非常精致。 采用了2PIN可换线设计。 由于黑洞采用了开放式的设计,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前端来充分发挥出动圈单元的实力。同时,它对听音环境有较高的要求,毕竟外界的噪音也会通过“黑洞”进入耳朵,影响听音体验。最好能用上各家的旗舰级播放器在安静的环境下使用,那些嘈杂的移动空间就让带主动降噪的蓝牙耳机们上吧。 初开声的黑洞会显得声音有点薄,经过一段时间的煲机后动圈单元会进入状态,中低频会逐渐的饱满起来。开放式的设计给黑洞带来了极为开阔的声场体验,入耳式的设计则让低频的量感和质感均得到了保障。传统入耳式耳塞所欠缺的声场体验和传统平头塞所欠缺的低频下潜,在森韵黑洞的身上得到了共存。 黑洞保留了极富特色“森韵味”的中频,人声温润而有感染力,尤其是在面对偏抒情类的流行人声、ACG时,表现尤为出色。相比自家的平头塞大黑、大白,黑洞的人声有着更好的结像、瞬态以及更黑的背景。同时,向中高频两端的延展也带来了更为丰满的音色。 黑洞的低频部分很特别,它的低频量感并不是特别足,但是无论是在响频范围完整性以及低频下潜深度表现都相当不错。入耳式的结构让我们可以听到平头塞上听不到的低音频率,高灵敏大振幅的复合材料振膜动圈加上开放的结构为我们带来了极富“空气感”的低频。尤其是低音铜管组和定音鼓齐奏的时候,仿佛可以感受到低频所产生的澎湃气流,有点像是在听大功率的音响系统。这种感受是在平头式耳塞和传统入耳式耳塞上很难感受到的。 大提琴版《辛德勒的名单》是我们经常拿来测试耳机低频的曲目,这首听了很多很多次的曲目在黑洞的演绎下直接让小编听的起了鸡皮疙瘩。足够深邃的低频加上开放式结构所营造出来的空间感,将原曲悲凉的情绪渲染的淋漓尽致。 同样在平头塞上所欠缺的极高频,在森韵黑洞身上也没有缺席。高频部分的表现比较自然不刺激。例如小号、双簧管这种乐器,不会带来响彻天际的嘹亮刺激感,而是会带来恰到好处的厚度与亮度,以及余音绕梁的泛音。极高频部分的细节得到了保留,但是没有被着重刻画。强大的声场表现加上较为完整的响频范围,把钢琴、小提琴等乐器的音色或者说是混响表现的非常出色,更接近我们在现实、现场听到的感受。在听很多曲目的时候都能获得焕然一新的体验。 对于那些主要靠低频氛围和节奏的曲目听上去会比较中规中矩,但不至于难听。例如King Gnu的《飞行艇》,华丽的低频电音编曲在黑洞的表现之下就会有些黯然失色;LiSA的一些快节奏歌曲也会因为少了一些刺激感变得没那么燃。 森韵黑洞比较擅长抒情型的流行人声、ACG、乐器、古典乐,全响频加大声场耳塞带来的别样体验甚至让小编觉得有点回不去主流的入耳式耳塞了。许多播放器里已经快要听厌的经典曲目在黑洞的演绎下都唤回了昔日的感动。在小编看来,新一代动圈加上开放式入耳结构带来的全新体验必将掀起新一波耳塞界的新浪潮。 |